俄乌前线的消耗速度,已经到了连北约都直呼吃不消的程度。每天上万发炮弹像不要钱一样往外扔,可真正让人意外的是,这里面关键的原料,居然多数出自中国工厂。
硝化棉,听着冷门,其实它的另一名字更直白,火棉。子弹、炮弹、火箭推进剂,几乎都离不开它。没有硝化棉,再先进的火炮都只能当摆设。
欧洲现在的窘境,就是硝化棉卡了脖子。2023年喊出要给乌克兰100万发炮弹的豪言,结果到2025年8月,连七成都交不出来。尴尬的原因很简单,他们自己掐断了原料渠道。
硝化棉的主要原料是棉短绒,而中国硝化棉大多用的是新疆棉花。欧盟在2022年6月跟着美国搞“禁新疆棉产品令”,直接把自己绕进了死胡同。
欧洲更尴尬的是,自己本土一年只能产不到2万吨硝化棉,90%的需求过去靠从中国进口。链条一断,即便是德国莱茵金属这样的大厂,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生产线闲置,炮弹订单一拖再拖。
反观俄罗斯,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俄乌冲突前,中国几乎没往俄罗斯出口硝化棉,但从2022年5月开始,形势立马变了样。2022年,我们出口给俄704吨,2023年直接翻倍到1365吨,2024年前三个月也已经112吨到位。
这还不止于此。俄罗斯的硝化棉进口名单里,还有美国国际香精香料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,甚至包括台湾的TNC工业公司。土耳其更是在其中扮演了关键中转的角色,2022到2023年间,他们负责了近一半俄罗斯的进口量。
这些硝化棉,最后都流入俄罗斯的军工厂,为战场上的炮管持续供应火力。顿巴斯战场的持续高强度射击,背后少不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化工产品。
要知道,一颗普通子弹的发射药里,硝化棉含量超过95%。一枚155毫米榴弹炮,则要用近十公斤。按每发152毫米炮弹需要8公斤硝化棉算,俄罗斯每天消耗的量在80吨左右。这么大的需求量,没稳定供应根本打不下去。
中国年产硝化棉6万吨,占全球产量近一半,完全是“绝对主导”地位。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产业优势。
原料方面,新疆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产地之一,棉短绒资源充足。产业链方面,从棉短绒到成品硝化棉,再到各种改性发射药,中国几乎一条龙全覆盖。规模上,中国企业的单厂产量普遍大于海外同行,成本还能低出20%到30%。全球最大的北化股份,年产能高达8万吨。
硝化棉市场其实非常集中,中国、泰国、巴西是主要生产国。而中国的产能和出口规模远远甩开其他对手,2023到2024年就有957批次出口,几乎长期稳居第一。
即便欧盟喊“去中国化”,现实是离不开中国。土耳其、印度试着扩大产能,但规模小、成本高,根本补不上缺口。
在这场原料博弈中,中国保持了相对中立。俄罗斯要,给;美国和法国要,也给。美国甚至在得州新建硝化棉生产设施,计划年底实现自给,但短期仍摆脱不了中国供应。
硝化棉的故事,还得追溯到1846年。当时德国化学家施恩拜因,在厨房做实验,不小心打翻了混合硝酸和硫酸的烧瓶。急忙用妻子的棉质围裙擦干,再挂到炉旁取暖,结果围裙突然燃烧殆尽,世界上第一份硝化棉就这么诞生了。
在它出现之前,军用发射药用的是黑火药。那东西点燃时烟雾弥漫,还会在枪管里留下厚厚的残渣,暴露射击位置不说,连射速也大受影响。硝化棉燃烧干净、几乎无烟,而且爆炸膨胀力比黑火药高好几个数量级,射程和精度都上了新台阶。
这种原料的地缘政治属性在今天发挥得淋漓尽致。硝化棉短缺,让欧洲的军援计划一再拖延,美国忙着造厂自救,俄罗斯则没断过供应。
这背后真正的硬实力,是完整的工业体系。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,新疆棉占国内85%,而且有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路体系。四川北方硝化棉公司等国企,以及各地加工厂组成的庞大网络,可以同时满足民用和军用需求。
全球化表面上是市场行为,但到关键时刻,供应链安全就是国家安全。稀土如此,硝化棉同样如此。
欧洲尝试从印度进口棉短绒,自产硝化棉,可印度的技术跟不上,成本又高。美国的目标是年底实现自给,但在达成前,他们必须维持和中国的采购。
现在谁在全球硝化棉市场上有控制力,谁就在现代战争里有话语权。工业体系的深度,不是用一纸制裁就能抹掉的。
#热点观察家#
恒瑞行配资-正规杠杆配资平台-炒股资金杠杆-配资炒股公司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